北京排查火灾隐患,专人帮助有拾荒习惯人员及时处置捡拾物品
自2月14日起,针对火灾高发频发、上升势头明显的重点场所,亡人火灾易发多发的重点人群,以及造成火灾蔓延扩大的重点环节,全市开展了消防安全“降险除患”春季整治行动。消防部门介绍,疏散通道占堵的问题存在动态性、反复性强等特点,下一步,将重点围绕电动自行车“进楼入户”、疏散通道堵塞占用、机动车占用消防车道、房前屋后(屋顶)私搭乱建“四类”问题开展清扫。
北京市消防救援局新闻宣传处处长刘洋介绍,从以往火灾情况统计分析来看,自主意识差、自救能力低,再叠加有酗酒、吸烟、拾荒等生活习惯的人员,特别是老年人群体,是火灾伤亡的多发人群。
为了遏制“小火亡人”,近期消防部门将重点做好关爱工作。针对高龄老人,开展社区人员对接,提示安全风险,确定帮扶对子;针对有拾荒习惯的人员,登记入账,明确专人上门查看,帮助联系废物回收,及时处置捡拾物品,防止大量囤积可燃杂物;针对居住一层且房前屋后违章搭建的情况,组织属地乡镇街道将依法实施拆除。
北京市还将紧盯住宅小区和村民经营性自建房“两类”场所,重点围绕电动自行车“进楼入户”、疏散通道堵塞占用、机动车占用消防车道、房前屋后(屋顶)私搭乱建“四类”问题开展清扫。
“对于发现违规停放充电的电动自行车(电池),要搬离至室外;对于发现的疏散通道上堆放物品,要清理畅通;对于占堵消防车道拒不驶离的机动车,要依法强制清拖;对于发现的房前屋后(屋顶)私搭乱建,要依法实施拆除。”刘洋直言,对于发现的“四类问题”整改不力单位和拒不改正个人,要依法处罚。
据气象部门统计,全市已连续近百天无有效降水,加之大风天气,导致室外草木垃圾类火灾频发。目前北京日均草木垃圾火灾5.64起,是全市火灾上升的主要原因。
针对风干物燥、户外可燃物火灾风险增高的情况,北京市将组织开展湿化工作。通过洒水车、环卫车等车辆及利用室外水源,对居民小区绿地、村庄绿地、绿化带、灌木丛、旅游景区及施工单位等区域开展洒水湿化工作。在火灾易发高发区域加大洒水增湿频次,重点时段落实巡视看护措施,及时处置草木垃圾起火冒烟事故,切实降低火灾风险。也请市民朋友不要在室外遗留火种,定期清理房前屋后可燃杂物。
记者:任珊
